跳到主要内容

三、 禪宗

一、 付法藏因緣傳

六卷。大藏第五十册(二九七—三二一)。元魏·西域沙門吉迦夜共曇曜譯。

亦名付法藏因緣經。簡稱付法藏傳,或付法藏經。記述印度佛祖付法事蹟。

〔卷一〕 初祖摩訶迦葉。

〔卷二〕 二祖阿難、旁出末田地、三祖商那和修。

〔卷三、卷四〕 四祖優波毱多。

〔卷五〕 五祖提多迦、六祖彌遮迦、七祖佛陀難提、八祖佛陀扇多、九祖脇尊者、十祖富那奢、十一祖馬鳴、十二祖比羅、十三祖龍樹。

〔卷六〕 十四祖迦那提婆——由毁神眼,故無一目。十五祖羅羅。十六祖僧伽難提,以偈試羅漢云:

    轉輪種中生     非佛非羅漢

    不受後世有     亦非辟支佛

羅漢往問彌勒,乃能知之。

十七祖僧伽耶舍、十八祖鳩摩羅駄、十九祖闍夜多——世尊所記最後律師。二十祖婆修槃陀、二十一祖摩奴羅、二十二祖鶴勒那、二十三祖師子尊者。如是,祖祖相承。

師子比丘,適逢罽賓國王破壞佛法,以劍斬其頭,唯湧出白乳。相付法人,至此而絶!

結歎善知識功德。説白象聞法起慈,及優婆塞分别賣髑髏事。

——宋明教大師契嵩,準於小乘之禪經、智炬之寶林傳等,作定祖圖、傳法正宗記、正宗論,定西竺之二十八祖,謂付法藏傳是「謬書」,可焚。如正宗記卷四,師子尊者後,評曰:

……他傳(付法藏傳也)能知其臨刑湧之白乳,而乃曰:「相傳法人於此便絶」,何不思而妄書乎?(其妄,驗於禪經。——原註)

正宗論上卷,多有評論。文末云:

吾謂其謬書,可焚也(指付法藏傳)。

參閲雲門宗下明教契嵩條,看看是否真的「可焚」。(既用之,而又貶之,是何道理?)

二、 景德傳燈録

三十卷。大藏第五十一册(一九六—四六七)。宋·道原禪師纂。

景德,宋真宗年號。燈能照暗,以法傳人,譬猶傳燈,故名。

晁氏讀書志釋書類云:

其書披奕世祖圖,采諸方語録,由七佛以至法眼嗣,凡五十二世,一千七百零一人,獻於朝,詔楊億、李維、王曙同加裁定。億等潤色其文,是正差繆,遂盛行於世,爲禪學之源。夫禪學自達摩入中原,凡五傳至慧能,慧能傳行思、懷讓,行思、懷讓之後有五宗,學徒遍於海内,迄今數百年,臨濟、雲門、洞下,日愈益盛。嘗考其世,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,意者亂世聰明賢豪之士,無所施其能,故憤世疾邪,長往不返。而其名言至行,猶聯珠疊璧,雖山淵之高深,終不能掩覆其光彩,故人得而著之竹帛,罔有遺軼焉。

晁志撰於紹興二十一年(一一五一)。晁氏之意,謂政治混亂之時,有氣節之人,做事固不易,説話亦不易,只可出家做和尚去,此禪宗所以盛於五代也。一部景德傳燈録,不啻一部唐末五代高逸傳,惜乎歐、宋二公不喜佛,故新唐書及五代史皆闕失此等絶好資料焉。

景德録爲記言體,與僧傳之記行不同。弘明集亦記言,然弘明集實記文,燈録乃真記言也。

燈録又爲譜録體,按世次記載;與僧傳之傳記體不同。且僧傳不限於一科,燈録則只限於禪宗。在寶林傳未發現以前,景德録爲禪宗史最初之一部。自燈録盛行,影響及於儒家,朱子之「伊洛淵源録」,黄梨洲之「明儒學案」,萬季野之「儒林宗派」等,皆仿此體而作也。

宋時燈録著名者,有五家:㈠ 即景德傳燈録,㈡ 天聖廣燈録(李遵勗編),㈢ 建中靖國續燈録(沙門惟白集),㈣ 聯燈會要(沙門悟明集),㈤ 嘉泰普燈録(沙門正受編)。前三謂北宋三燈,後二謂南宋二燈。合五燈爲一者,有五燈會元。

燈録記載世次方法,各録不盡同,有從本身計起者,如以青原思爲大鑒之二世是也。建中靖國續燈録、聯燈會要等屬之;有從下一代計起者,如稱馬祖爲南岳下一世是也,景德録、天聖廣燈録、嘉泰普燈録及五燈會元等屬之。(以上録中國佛教史籍概論)

道原禪師,族籍不詳。住蘇州承天永安院。編纂傳燈録。宋真宗景德元年(一○○四)進上,奉準入藏。因名「景德傳燈録」。法嗣天台德韶。

法系:法眼文益—天台德韶—永安道原。

〔卷一〕

楊億序、重刊狀、西來年表——南北朝、七佛、天竺祖師。

初祖摩訶迦葉、二祖阿難(旁出末田底迦)、三祖商那和修、四祖優波毱多、五祖提多迦、六祖彌遮迦、七祖婆須密、八祖佛陀難提、九祖伏駄密多、十祖脇尊者、十一祖富那夜叉、十二祖馬鳴大士、十三祖迦毘摩羅、十四祖龍樹大士。

〔卷二〕

十五祖迦那提婆、十六祖羅羅多、十七祖僧伽難提、十八祖伽耶舍多、十九祖鳩摩羅多、二十祖闍夜多、二十一祖婆修盤頭、二十二祖摩拏羅、二十三祖鶴勒那、二十四祖師子尊者、二十五祖婆舍斯多、二十六祖不如密多、二十七祖般若多羅。

〔卷三〕

中華五祖並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。

二十八祖菩提達摩、二十九祖慧可大師、三十祖僧璨大師、三十一祖道信大師、三十二祖弘忍大師。

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大師,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。本名菩提多羅,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,爲改號菩提達摩。梁·普通元年(五二○)至南海(廣州)。十月一日至金陵,與武帝問答:

帝問:朕即位已來,造寺、寫經、度僧,不可勝記,有何功德?

祖答:並無功德。

又問:何以無功德?

答:此但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如影隨形,雖有,非實。

問:如何是真功德?

答:浄智妙圓,體自空寂;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

問:如何是聖帝第一義?

答:廓然無聖。

問:對朕者誰?

答:不識。

帝不領悟。師知機不契,於是月十九日,潛過江北。十一月二十三日,届於洛陽,當後魏孝明正光元年也。乃止於嵩山少林寺,面壁而坐,終日默然,人莫之測。如是面壁九年。付法慧可。——道副得皮,尼總持得肉,道育得骨,慧可得髓——。梁·大通二年(五二八)十月五日示寂,葬於熊耳山。後三年,魏使宋雲自西域囘,於怱嶺遇師,見手携隻履,翩翩獨逝,問師何往,曰:西天去。又曰:汝主已厭世(明帝逝)。莊帝令啓壙,唯空棺,隻履存焉。

二祖慧可大師:武牢人,姓姬氏。母感異光照室而生師,因名曰光。自幼,志氣不羣,博涉詩書,尤精玄理;而不事家産,好遊山水。後覽佛書,超然自得,即抵洛陽龍門香山,依寶静禪師出家,受具於永穆寺。浮游講肆,徧學大小乘義。年三十二,却返香山,終日晏坐,又經八年,得神人啓發,因名神光。即往少林寺,事初祖,斷臂求法,因名慧可。與祖問答:

可問:諸佛法印,可得聞乎?

祖曰:諸佛法印,匪從人得。

可曰:我心未寧,乞師與安。

祖曰:將心來,與汝安。

可曰:覓心了不可得。

祖曰:與汝安心竟。

乃付衣法。祖曰:内傳法印以契證心,外付袈裟以定宗旨。偈曰:

    吾本來兹土     傳法救迷情

    一花開五葉     結果自然成

又曰:吾有楞伽經四卷,亦用付汝。即是如來心地法門令諸衆生開示悟入。

師已得法,爲東土第二祖。後付法與僧璨。至隋文帝開皇十三年(五九三)三月十六日示寂,壽一百七歲。

初祖旁出三人(道育、道副、尼總持),無機緣語句。

二祖旁出,七世,共一十七人。三人見録:

僧那禪師,姓馬氏。少而神俊,通究墳典。年二十一,講禮易於東海,聽者如市。會二祖説法,與同志十人,投祖出家。自爾,手不執筆,永捐世典;唯一衣、一鉢、一坐、一食,奉頭陀行。後不知所終。

慧滿禪師,滎陽張氏子。得法於僧那禪師。志存儉約,而修苦行。自言:一生心無怯怖,身無蚤虱,睡時無夢。常行乞食,住無再宿。所至伽藍,破柴製履。持楞伽經,以爲心要。後於陶冶中,無疾坐化。壽七十許。

三祖僧璨大師,不知何許人。年踰四十,投禮二祖。問答如下:

問曰:弟子身纒風恙,請和尚懺罪!

祖曰:將罪來,與汝懺。

良久,曰:覓罪了不可得!

祖曰:與汝懺罪竟。宜依佛法僧住。

問曰:今見和尚,已知是僧;未審何名佛法?

祖曰:是心是佛,是心是法;法佛無二,僧寶亦然。

曰: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;如其心然,佛法無二也。

二祖深器之,即爲剃髮,云:是吾寶也,宜名僧璨。

其年三月十八日,於光福寺受具足戒。自兹,疾漸愈。執侍二祖,經二載,祖乃付與法。得法後,隱于皖公山。值周武滅法,師往來於太湖司空山,居無定處,十餘載,人無知者。

開皇十二年,度道信爲沙彌,九年後,乃付法。付法已,往羅浮山二載。囘舊址逾月,士民奔趨,大設檀供。師爲四衆廣宣心要訖,於法會大樹下,合掌立終。時,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(六○六)十月十五日。唐玄宗諡鑑智禪師。著有「信心銘」。

四祖道信大師,姓司馬氏。世居河内,後徙於蘄州之廣濟縣。師生而超異,幼慕空宗諸解脱門,宛如宿習。年十四,禮三祖,曰:願和尚慈悲,乞與解脱法門。

祖曰:誰縛汝?

曰:無人縛。

祖曰:何更求解脱乎?

師於言下大悟。出家爲沙彌。服勞九載,後於吉州受戒,侍奉尤謹。祖屢試以玄微,知其緣熟,乃付衣法。既嗣祖風,攝心無昧,脇不至席者,六十年。隋大業十三年(六一七),領徒衆抵吉州,值羣盜圍城,七旬不解,萬衆惶怖,師愍之,教念摩訶般若,時賊衆望雉堞間,若有神兵,乃相謂曰:城内必有異人,不可攻矣。稍稍引去。

唐·武德甲申歲(六二四),師返蘄春,住破頭山。學侣雲臻。一日,往黄梅縣,路逢一小兒,骨相奇秀,異乎常童。

師問曰:子何姓?

答曰:姓即有,不是常姓。

師曰:是何姓?

答曰:是佛性(姓)。

祖曰:汝無姓耶?

答曰:性空故。

師默識其法器,即使侍者至其家,於父母所乞令出家,父母以宿緣故,殊無難色,遂捨,爲弟子,名曰弘忍。後付與衣法,並委以學徒。 貞觀癸卯(十七年—六四三),唐太宗響師道味,欲瞻風彩,詔赴京師,三詔不赴,第四度,命使者曰:如果不起,即取首來。使至山諭旨,師引頸就刃,神色儼然,使異之,囘以狀聞,帝彌加敬慕。

高宗永徽辛亥(六五一)閏九月四日,忽垂誡門人曰:「一切諸法悉皆解脱,汝等各自護念,流化未來」。言訖,安坐而逝。壽七十二。代宗諡大醫禪師。

五祖弘忍大師,蘄州黄梅人,姓周氏。幼時,遇四祖,度令出家。得法後,弘化於黄梅東山。法付慧能,緣於壇經行由品。高宗上元二年乙未(六七四),告衆已,入室坐逝。壽七十四。代宗諡大滿禪師。

〔卷四〕

四祖旁出,九世,共七十六人。

—牛頭法融之後,六世有徑山道欽,欽下有鳥窠道林。列表如下:

四祖—牛頭法融—白馬智巖—潤州慧方—金陵法持——江寧智威——牛頭慧忠 └——鶴林玄素—徑山道欽—鳥窠道林—招賢會通。

法融禪師,潤州延陵韋氏子。年十九,學通經史,尋閲大部般若,曉達真空,遂隱茅山,投師落髮。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之石室,有百鳥銜花之異。唐貞觀中,四祖遥觀氣象,知彼山有異人,乃躬自尋訪(問答語見指月録閲記)。唐高宗顯慶二年丁巳(六五七)閏正月二十三日,終於建初。壽六十四。

智巖禪師,曲阿華氏子。弱冠,智勇過人。身長七尺六寸。隋大業中,爲郎將。常以弓挂濾水囊,隨行所至汲用。唐武德中,年四十,入舒州皖公山,從寶月禪師出家。後,一日,宴坐,覩異僧,身長丈餘,謂師曰:卿八十生出家,宜加精進。言訖,不見。貞觀十七年,謁融禪師,發明大事。住白馬、棲玄兩寺,又遷住石頭城。儀鳳二年(六七七)正月十七日寂。壽七十八。

慧方禪師,潤州延陵人。姓濮。投開善寺出家。及進具,洞明經論。謁巖禪師,得法。住十年。後歸茅山。唐天册元年(六九五)八月一日寂。壽六十七。

法持禪師,潤州江寧張氏子。幼出家。年三十,遊黄梅忍大師座下,聞法心開。後遇方禪師,爲之印可。住牛頭山。唐長安二年(七○二)九月五日,終於金陵延祚寺。壽六十八。

智威禪師,江寧人。陳氏子。依天寶寺統法師出家。謁持禪師,得心印。唐開元十七年(七二九)二月十八日,終於延祚寺。壽七十七。

慧忠禪師,潤州上元王氏子。年二十三,受業於莊嚴寺。得法於威禪師。有三虎爲徒。得法者,三十四人。唐大曆四年(七六九)六月十五日寂。壽八十七。

玄素禪師,潤州延陵馬氏子。唐如意元年(六九二)中,受業於江寧長壽寺。晚參威禪師,遂悟真宗。後居京口鶴林寺。天寶十一年(七五二)十一月十一中夜,無疾而終。壽八十五。

道欽禪師,蘇州昆山朱氏子。初,服膺儒教。年二十八,爲玄素弟子。乃戒之曰:汝乘流而行,逢徑則止。師遂南下,抵臨安,見東北一山,問知是徑山,乃駐錫焉。唐·大曆三年,代宗召入内庭,親加瞻禮,賜號國一。貞元八年(七九二)十二月,示疾,説法而逝。壽七十九。諡大覺禪師。

鳥窠禪師,師諱道林。杭州富陽潘氏子。母朱氏,夢日光入口而有娠。及誕,異香滿室,因名香光。九歲出家。二十一,於荊州果願寺受戒。後詣長安西明寺,依復禮法師學華嚴經、起信論,禮示以真妄頌,俾修禪那,師問曰:初云何觀?云何用心?禮久而無言,師三禮而退。屬代宗召徑山國一禪師至闕,師乃謁之,遂得正法。後見秦望山有長松,枝葉繁茂,盤屈如蓋,遂棲止其上,時人謂之「鳥窠禪師」。(吹布毛與白居易事,見指月録閲記。)長慶四年(八二四)二月十日,告侍者曰:吾今報盡。端坐而逝。壽八十四。

會通禪師,杭州吴氏子。唐德宗時,爲六宫使。後禮鳥窠禪師,啓曰:「弟子七歲蔬食,十一受五戒,今年二十有二,爲出家故休官,願和尚授與僧相!」再三請求,不允,韜光法師力勸,才得出家,爲師侍者(吹布毛侍者)。鳥窠寂二十載,武宗廢其寺,與衆僧禮辭靈塔而邁。後不知所終。

—四祖旁出竟。

五祖旁出,五世,一百七人。

北宗神秀禪師,開封尉氏人,姓李。少親儒業,博綜多聞。捨愛出家,至蘄州雙峯東山寺,依侍五祖。祖寂後,住江陵當陽山。武后聞之,召入内道場供養。大臣張説,執弟子禮。神龍二年(七○六),寂於東都天宫寺。諡大通禪師。

嵩嶽慧安國師,衞姓。唐貞觀中,至黄梅,得心要。後住嵩嶽。武后召入供養問法。師生於隋開皇二年壬寅(五八二),寂於唐景龍三年己酉(七○九)。壽一百二十八。時稱老安國師。

破竈墮和尚,不知姓氏,言行叵測。隱居嵩嶽。山有廟,甚靈,殿中唯安一竈,祭祠殺生。師入廟,以杖敲三下,爲説法,竈便破墮,安國師號爲「破竈墮」,竈神聞法生天,禮謝。後不知所終。

嵩嶽元珪禪師,伊闕李氏子。幼出家。唐高宗永淳二年(即弘道元年。六八三),受具戒於閑居寺。習毘尼無懈。後謁安國師,頓悟玄旨。遂卜廬於嶽之龎塢,嶽神向師求戒。開元四年丙辰(七一六)寂。壽七十三。

終南山惟政禪師,平原周氏子。受業於本州延和寺詮澄法師。得法於嵩山普寂禪師。住太一山。唐文宗嗜蛤蜊,蛤現大士像,問於師,帝悦,召天下寺院立觀音像。武宗即位,入終南隱居。後寂於終南山。壽八十七。

法系:五祖—玉泉神秀—嵩山普寂—終南惟政。

〔卷五〕

六祖慧能大師,俗姓盧。其先,范陽人。父行瑫,武德中,左宦于南海,之新州,遂占籍焉。三歲喪父。其母守志鞠養;及長,家尤貧窶,師樵采以給。一日,負薪至市中,聞客讀金剛經,悚然!問其客曰:「此何法也?得於何處?」客曰:「此名金剛經,得於黄梅忍大師。」師遽告其母以爲法尋師之意。遂造黄梅。

祖問曰:汝自何來?

師曰:嶺南。

祖曰:欲須何事?

師曰:唯求作佛。

祖曰:嶺南人無佛性,若爲得佛?

師曰:人即有南北,佛性豈然?

祖知是異人,乃呵曰:「著槽廠去!」師禮足而退,便入碓坊,服勞於杵臼之間。經八個月。祖將付授,令衆作偈。上座神秀,於廊壁書一偈云:

    身是菩提樹     心如明鏡臺

    時時勤拂拭     莫遣有塵埃

祖見此偈,歎曰:「後代依此修行,亦得勝果。」各令誦念。師聞此偈,曰:「美則美矣,了則未了。」師令童子引至廊下,令童子爲書一偈:

    菩提本非樹     明鏡亦非臺

    本來無一物     何假拂塵埃

祖令入室,付師衣法。祖曰:「衣乃争端,止汝勿傳;且當遠隱,俟時行化」。令「逢懷則止,遇會且藏」。是夜南邁,大衆莫知。

師隱於懷集、四會之間。至儀鳳元年丙子(六七六),於廣州法性寺,以風幡因緣,印宗法師會諸名德,以正月十五日剃髮;二月八日,就法性寺,智光律師爲授具戒。

師具戒已,於菩提樹下,開東山法門。次年歸寶林寺。韶州刺史韋據,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,門人記録,目爲壇經,盛行於世。

師説法利生,經四十載。於先天二年(即開元元年。七一三)八月三日,於新州國恩寺,沐浴訖,跏趺而化。異香襲人,白虹屬地。壽七十六。唐憲宗諡大鑑禪師。塔曰元和靈照。

六祖法嗣四十三人:堀多三藏,韶州法海,吉州志誠,匾擔山曉了,河北智隍,洪州法達,壽州智通,江西志徹,信州智常,廣州志道,法性寺印宗,青原行思,南嶽懷讓,永嘉玄覺,司空本浄,婺州玄策,曹谿令韜,光宅慧忠,荷澤神會。以上十九人見録。

吉州青原山行思禪師,江西安城人,劉姓。幼歲出家。後聞曹溪法席,二十歲,乃往參禮,爲衆上首。得法後,乃住江西青原山静居寺。唐開元二十八年庚辰(七四○)十二月十三日,陞堂告衆,跏趺而逝。僖宗諡弘濟禪師。石頭希遷嗣其法。

南嶽懷讓禪師,陝西金州人。年十五,往荊州玉泉寺,依弘景律師出家。受具後,習毘尼藏。二十八歲參六祖,得法後,執侍左右一十五載。唐先天二年,往南嶽,居般若寺。天寶三年(七四四)八月十一日,寂於南嶽。壽六十八。勅諡大慈禪師。師入室弟子,總有六人,師各印可云:汝等六人,同證吾身,各契一路:一人得吾眉,善威儀—常浩;一人得吾眼,善顧盻—智達;一人得吾耳,善聽理—坦然;一人得吾鼻,善知氣—神照;一人得吾舌,善談説—嚴峻;一人得吾心,善古今—道一。

〔卷六〕

南嶽讓法嗣,第一世九人,一人見録—馬祖。

馬祖道一禪師,四川漢州什邡人。寂於貞元四年(七八八)二月四日。壽八十。元和中,諡大寂禪師。得法一百三十餘人。語録一卷,卍續第一一九册。

南嶽第二世—馬祖道一禪師法嗣上三十七人,十三人見録:大珠慧海、泐潭法會、杉山智堅、泐潭惟建、茗谿道行、石鞏慧藏、紫玉道通、北蘭讓、佛光如滿、南源道明、酈村自滿、中邑洪恩、百丈懷海。

越州大珠慧海禪師,著有「頓悟入道要門論」,見卍續一一○册。

撫州石鞏慧藏禪師,本以弋獵爲務,惡見沙門,因逐羣鹿,從馬祖菴前過,祖乃逆之,藏問:和尚見鹿過否?祖曰:汝是何人?曰:獵者。祖曰:汝解射否?曰:解射。祖曰:汝一箭射幾箇?曰:一箭射一箇。祖曰:汝不解射。曰:和尚解射否?祖曰:解射。曰:和尚一箭射幾箇?祖曰:一箭射一羣!曰:彼此是命,何用射他一羣?祖曰:汝既知如是,何不自射?曰:若教某甲自射,即無下手處。祖曰:這漢,曠刼無明煩惱,今日頓息。藏當時毁棄弓箭,自以刀截髮,投祖出家。一日,在厨中作務,祖問曰:作什麽?曰:牧牛。祖曰:作麽生牧?曰:一入草去,便把鼻孔拽來。祖曰:子真牧牛!

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,廬江人,姓何。幼隨父守官泉州南安縣,因而出家。唐·天寶初,馬祖闡化建陽,居佛跡岩,師往謁之。尋遷於南康龔公山,亦隨之。貞元四年二月初,馬祖將歸寂,謂師曰:夫玉石潤山秀麗,益汝道業,遇可居之。師不曉其言。是秋,與伏牛山自在禪師同遊洛陽,至唐州西,見一山,四面懸絶,峯巒秀異,因詢鄉人,云是紫玉山。師乃涉山頂,見有石,方正瑩然,紫色。歎曰:此其紫玉也。始念先師之言,乃懸記耳,遂結茅而居。唐憲宗元和八年(八一三),弟子金藏參百丈囘禮覲,師云:汝其來矣,此山有主也。於是付囑金藏訖,策杖徑去襄州,道俗迎之。至七月十五日,無疾而終,壽八十三。

洛京佛光如滿禪師,曾住五臺山金閣寺。答唐順宗問,帝聞大悦,益重禪宗。

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,語録一卷,廣録一卷,見卍續一一九册。